硬科技:幻之处理器系列 AMD Athlon MP 「Mustang」 (2001年)

时代背景:「x86世界的Alpha 21264」的K7核心与Athlon处理器,让AMD首度拥有可压制Intel的x86处理器微架构,也让AMD的单季营收首度破10亿美元大关。为了扩大战果到伺服器市场,AMD在2001年推出支援多处理器环境的Athlon MP产品线,更以Intel的Xeon 900A (代号Cascades 2M) 为假想敌,计画开发内建2MB大型L2快取记忆体的高阶版本Mustang (野马),但很快的就因为AMD决定集中资源开发K8 Hammer家族而被取消。

就笔者印象所及,当时消息一出,众多AMD支持者可说是哀鸿遍野,彷佛AMD放弃补给Intel致命一刀的天赐良机。但就事论事,AMD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,其实也没什麽好批评的地方,除了将有限的研发能量集中在具备64位元、HyperTransport与整合式记忆体控制器的K8上,另外一个主因则在於「其实K7也不太适合用来打造具有成本竞争力的多处理器环境」,说到这里,笔者就不得不谈谈AMD从DEC取得授权而来的EV6汇流排了。

硬科技:RISC诸神的黄昏系列 DEC的Alpha (上)

硬科技:RISC诸神的黄昏系列 DEC的Alpha (中)

硬科技:RISC诸神的黄昏系列 DEC的Alpha (下)

硬科技:「简报王」和他们的产地 20年前64位元x86指令集诞生的时刻

当K7在1998年的微处理器论坛 (Microprocessor Forum) 首度亮相时,相信很多人第一时间还以为自己看到的是「把指令集换成x86的Alpha 21264 (EV6)」,简直是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,连执行单元配置都极度神似,而且「系统汇流排都还是如假包换的EV6 Bus」,意味双方的系统晶片组在理论上可以彼此共通,EV6汇流排也是K7能够压倒Intel P6家族的一大重点。

EV6汇流排由3个通道组成:单向的Processor Request、单向的Probe、以及双向的72位元资料 (包含8位元ECC纠错码),采取「点对点」的连结架构,理论上每颗连接到北桥晶片组的处理器,都独享自己专属的频宽,不像从1995年底一路用到Pentium III的P6汇流排,所有处理器只能一起共享。

此外,EV6可支援最多14颗多处理器环境,可处理同时24个独立的存取 (Outstanding Transaction)。总之,源自於昔日效能王者Alpha的产物,绝非「低阶」的x86阵营所能比拟,起码就当时的确如此。

乍看之下好像很厉害,只不过,这就激增了北桥晶片组的成本了,要对应四处理器,就得要有四条EV6汇流排,而AMD也迟迟没推出双处理器以上的系统晶片组,760MP家族也就止步於双处理器。即使AMD宣称相较於同级的Intel Pentium III Xeon,AMD享有38%的效能优势,但包括技术和商业的诸多因素,让K7还是难以替AMD敲开伺服器天堂的大门,直到K8这个敲昏Intel的大榔头登场为止。

话说回来,假若AMD真的推出这颗拥有2MB L2快取记忆体的Mustang,会对市场造成什麽影响?笔者是觉得Intel还是不痛不痒,顶多提前引爆快取记忆体容量大战吧。科科。

硬科技:做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处理器:酝酿期(1995-1998)

硬科技:做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处理器:草创期(1998-2001)

硬科技:做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处理器:扩张期(2001-2004)

0 0 投票数
Article Rating
订阅评论
提醒
guest
0 Comments
内联反馈
查看所有评论
0
希望看到您的想法,请您发表评论x